你好!歡迎訪問西安思源學院新聞網

官網首頁 |智慧校園服務大廳 | 英文版

全國二等獎!與985高校參賽學生同臺競技,思源學子再獲殊榮!

新聞網 發(fā)布日期:[2024-10-21] 文:徐馨兒 圖:梁磊 

       在“第十一屆全國大學生機械創(chuàng)新設計大賽”上,工學院學生作品“辣椒苗移栽器”經前期省賽評比,被推薦參加全國總決賽,榮獲全國二等獎。

       本屆大賽主題為“機械創(chuàng)新推進農業(yè)現代化、自然和諧邁向仿生新高度”,內容為設計與制作用于生產國產雜糧和10種蔬菜的播種、管理和收獲的小型專用機械——“興農機械”、以提高仿生機械運動性能為目標的‘仿生青蛙’和‘仿生蝴蝶’。大賽吸引了包括華中科技大學、同濟大學、西安交通大學、哈爾濱工業(yè)大學、浙江大學等32個賽區(qū)730所高校的5600支隊伍參賽,參賽學生人數達十萬余人。經過多個階段評審和現場決賽,共評出一等獎168項(獲獎率約3%),二等獎267項(獲獎率約5%),獲獎作品含金量高。

       據了解,全國大學生機械創(chuàng)新設計大賽每兩年舉辦一次,是教育部和財政部重點支持面向全國高校在校大學生舉辦的重要競賽活動,代表了大學生機械設計能力的最高水平,是國內最具影響力的大學生競賽項目之一。

       本次比賽,西安思源學院高度重視,學校相關實驗室全天開放,邀請專家指導,并給予充分的經費支持等一系列舉措全力支持學生參賽,讓學生安心、專心、全心備賽。

“辣椒苗移栽器”榮獲第十一屆全國大學生機械創(chuàng)新設計大賽全國二等獎

“辣椒苗移栽器”團隊成員和指導教師楊燕老師(后排左三)、張懷緒老師(后排右二)合影

       校賽啟動后,工學院上下齊心協(xié)力、積極參與,共選拔出12支隊伍參賽,參賽隊伍憑借出色的表現均在省賽中獲一等獎3項,二等獎7項,三等獎2項。其中,由工學院劉特彬、張熙哲、趙耿烽、柯堯、石賢海參與,張懷緒老師和楊燕老師指導的作品“辣椒苗移栽器”憑借其獨有的特色和創(chuàng)新點喜獲省級一等獎和全國二等獎的亮眼成績。

指導教師張懷緒老師

       “此次競賽獲全國獎,與學校長期以來重視大學生創(chuàng)新實踐,深化大學生創(chuàng)新教育密不可分,這得益于周延波校長等校領導大力支持、推進與指導‘賽教融合’教學改革創(chuàng)新,為培養(yǎng)應用型人才取得的累累碩果。工學院在宋緒丁院長帶領下,全院上下也十分重視此次比賽,視此次競賽為加速學院實用型人才培養(yǎng)體系改革與創(chuàng)新、擴大學科競賽社會效應的重要轉折點,全院上下齊心協(xié)力,高效協(xié)作,確保了參賽團隊能夠有條不紊、高效推進各項準備工作。”指導教師張懷緒老師表示,正是因為有了學校和學院強大的支持與保障做后盾,備賽的師生才能全身心地投入到作品的設計制作中。 該機器在制作過程中也曾多次歷經試驗失敗,但是參賽設計團隊從不氣餒,在張懷緒老師耐心的指導下不斷調整設計方案,優(yōu)化制造流程,克服所有困難,一路披荊斬棘走上全國賽場與全國眾多985、211高校學生同臺競技,通過作品其獨特的創(chuàng)新點,最終脫穎而出征服評委獲得全國二等獎。 張懷緒老師向我們介紹:“該機器的獨特創(chuàng)新點在于其巧妙地運用了平行四邊形連桿機構來模擬插秧的動作,以及凸輪機構對插秧桶開合時機的精準把控,機器的設計通過巧妙地結合秧苗栽種裝置、自動行走裝置,實現了在不斷前進的途中完成辣椒苗的移栽工作,使得移栽過程變得既高效又輕松。除辣椒苗外,該機器也可以用于移植其它蔬菜類的苗株移栽,間接地也降低了人工成本。”

機械設計制造及其自動化專業(yè)學生劉特彬

       “在得知我們的項目榮獲國賽二等獎時,心中既興奮又感慨。在備賽過程中楊燕老師多以她獨特的視角和方式引導我們向更優(yōu)的方向發(fā)展,張懷緒老師則是比較關注細節(jié),他在零件加工及最終的裝配方面有很深的造詣,他總是能注意到一些我們忽略掉的小細節(jié)進而提前預知可能發(fā)生的狀況,以提醒我們改進。兩位指導老師從各自擅長的領域分別給予我們指導和幫助,使得我們在整個備賽過程中少走很多彎路,節(jié)約了很多時間,真的非常感謝他們。”回顧關于備賽的點滴,工學院機械設計制造及其自動化專業(yè)學生劉特彬言語間滿是對老師們的感謝。

機械設計制造及其自動化專業(yè)學生張熙哲

       “比賽的時間限制非常嚴格,而我們的項目又相對復雜,需要在有限的時間內完成設計、制作、調試等多個環(huán)節(jié)。為了高效利用時間,我們制定了詳細的工作計劃,采用并行工作的方式,將任務分解到每一天和每一個人。我們團隊成員是由機械設計制造及其自動化和智能制造工程兩個專業(yè)組成的,學機械設計制造及其自動化專業(yè)的小伙伴負責結構設計及零件加工,智能制造工程專業(yè)小伙伴負責總體項目上電路的部分,最后的組裝由我們共同完成。由于我們每個人每天都是滿課,為保證完成作品的同時不落下學習,我們大部分的時候選擇在周末完成作品的制作及試驗,有時還會在下晚自習后去實驗室加工零件。我們彼此信任,互相鼓勵,相互支持。雖然我們來自不同的專業(yè)背景,但為了共同的目標,每個人都在自己擅長的領域發(fā)揮著自己的力量。這份難得的友誼和團隊精神將成為我青春記憶里最溫暖的記憶。”工學院機械設計制造及其自動化專業(yè)學生張熙哲回憶備賽經歷的每一個細節(jié),都彰顯著團隊成員對夢想的執(zhí)著和追求。

機械設計制造及其自動化專業(yè)學生趙耿烽

       工學院機械設計制造及其自動化專業(yè)學生趙耿烽在談及獲獎經歷時表示:“從備賽到整個獲獎過程中,我們的指導老師給予了我們極大的幫助。比如在設計或制作過程中某個部件的加工精度難以達到要求,或者某個結構的運動軌跡出現與設計不符。兩位老師總是耐心地聽取我們的困惑,并針對問題給出建議、調整和優(yōu)化,直到問題得到解決。記得有一次,我們的設計方案陷入了困境,兩位老師連續(xù)幾個晚上陪我們一起并肩作戰(zhàn),用他們深厚的專業(yè)知識和豐富的實踐經驗與我們一起反復推敲、共同討論、不斷修改,最終幫助我們突破了難關。正是老師們這份無私的奉獻與陪伴,為我筑起了堅實的后盾。這段經歷,不僅讓我收獲了成功的喜悅,更讓我深刻體會到了師生間那份真摯且深厚的情感。它將激勵著我不斷前進,追求卓越。”

       2021級智能制造工程專業(yè)學生柯堯和石賢海兩位同學均表示本次獲獎對他們來說意義重大,不僅僅是將所學專業(yè)知識應用于實踐能力的體現,更是對他們未來職業(yè)發(fā)展的一種激勵和推動。

       “此次比賽,讓我有機會接觸到來自不同高校、不同背景的優(yōu)秀團隊和專家評委。通過與他們的交流和學習,不僅拓寬了我的視野,也讓我了解了行業(yè)的前沿動態(tài)和最新技術。這次獲獎對我來說是一次寶貴的經歷,它讓我更加堅定了自己的職業(yè)道路和發(fā)展方向。我將以此為契機,不斷提升自己的專業(yè)能力和綜合素質,為未來的職業(yè)發(fā)展奠定堅實的基礎。”柯堯與我們分享了他獲獎的喜悅與對未來的規(guī)劃,言辭間透露著他對學術的熱愛和對未來的無限憧憬。

       “目前,我已在校外參加大四實訓,從事設計產品的裝配等工作。這次獲獎對我來說是一個巨大的肯定,不僅增強了我對未來職業(yè)發(fā)展的信心,更讓我深刻地感受到只要踏實努力付出就終會有回報,這種成就感極大地增強了我的自信心和原動力,它讓我堅信,只要勇于創(chuàng)新、持續(xù)努力,就一定能夠取得優(yōu)異的成績。”2021級智能制造工程專業(yè)學生石賢海將榮譽化為動力激勵著自己繼續(xù)前行。

       長期以來,西安思源學院將培養(yǎng)高素質應用型人才作為核心使命,始終堅持“以賽促教、以賽促學、以賽促改”賽學融合教學理念,構建了完善的院級賽事、省級賽事、國家級賽事等三級賽事育人體系,通過一系列賽事的歷練,不僅讓思源學子在專業(yè)技能上得到了顯著提升,更重要的是,他們的創(chuàng)新思維、團隊協(xié)作能力、抗壓能力以及社會責任感都得到了全面培養(yǎng),推動了教育質量的整體提升,為社會輸送了一批批既具備扎實理論基礎,又擁有較強實踐能力和創(chuàng)新精神的高素質應用型人才。

指導學生備賽中的張懷緒老師(左三)

       張懷緒老師寄語思源學子:在當今快速發(fā)展的時代,創(chuàng)新已成為推動社會進步的核心力量。創(chuàng)新思維是一種敢于突破傳統(tǒng)、挑戰(zhàn)常規(guī)的思維方式。對于大學生而言,培養(yǎng)創(chuàng)新思維是適應未來社會競爭的必備素養(yǎng)。創(chuàng)新的過程往往充滿挫折和失敗,但是我們不能因此而氣餒,要有直面困難的勇氣和堅持不懈的毅力,并從挫折和失敗中吸取教訓,不斷調整思路,勇毅前行。@所有思源學子,相信自己,只要堅持不懈地努力,就一定能取得創(chuàng)新的成果。

色色视频免费看_黄色高清无码网站_亚洲高清无码免费_日本无码免费A片无码视频